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6章 招募三个女员工
    时间来到了中午十二点。

    东单市场依旧十分喧闹。。

    只不过,苏建国的蔬菜店,已经没有人了。

    苏建国站在"苏记蔬菜行"门口,看着空荡荡的店铺,满意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今天又是不到中午就卖光了所有蔬菜,生意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哥,都收拾好了。"

    苏建军从店里走出来,手里拿着扫把。

    "今天这七百斤菜,又卖了个精光。"

    苏建国正要说话,忽然看见一个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朝店铺走来,身后跟着一个年轻服务员。

    那服务员正是昨天在全聚德见过的。

    "请问,是苏老板吗?"

    中年男人微笑着伸出手。

    "我是全聚德的经理,姓赵。"

    苏建国连忙握手。

    "赵经理好,我是苏建国。"

    赵经理的目光在空荡荡的店铺里扫了一圈,有些遗憾地说。

    "看来我来晚了,蔬菜都卖完了?"

    "真是不巧,最后一批刚卖完。"

    苏建国歉意地说,忽然想起什么。

    "不过库里还有十斤黄瓜,是留着自家吃的。您要是需要"

    "要,当然要!"

    赵经理眼睛一亮。

    "昨天小张带回去的黄瓜,我们厨师长赞不绝口,说比南方的特供品还要新鲜爽口。我今天特意来考察,没想到生意这么好。"

    苏建国让苏建军去后院取来那十斤黄瓜。

    赵经理拿起一根,掰开闻了闻,又尝了一小口,连连点头。

    "好,真好!这黄瓜的清香和脆嫩,确实与众不同。"

    他转向苏建国,正色道。

    "苏老板,我想跟您谈个长期合作。我们全聚德每天需要五十斤这样的黄瓜,您看能不能保证供应?价格就按市场价,一块钱一斤。"

    苏建国心头一跳。

    每天五十斤的固定订单,这可是笔大生意!

    他迅速在心里盘算着大棚的产量,然后肯定地点头。

    "没问题,赵经理。从明天开始,我每天专门给您留五十斤最好的黄瓜。"

    两人当场签订了简单的供货协议。

    赵经理付了十斤黄瓜的钱,又额外给了五块钱定金,这才满意地离开。

    "哥,这可是大买卖啊!"

    苏建军兴奋地搓着手。

    "一天五十斤,一个月就是一千五百斤,一千五百块钱!"

    苏建国笑着拍拍弟弟的肩膀。

    "走,今天哥请你下馆子,咱们好好庆祝庆祝!"

    "别别别。"

    苏建军连忙摆手。

    "昨天刚吃过全聚德,哪能天天大鱼大肉的。再说了,嫂子肯定在家做好饭了,咱们回去吃吧。"

    苏建国知道弟弟的脾气,也不再坚持。

    "那行,回家吃。不过今天这生意确实值得高兴。"

    兄弟俩收拾好店铺,锁上门,朝家的方向走去。

    回到家,王秀兰果然已经做好了中午饭,正要给苏建国两人送去。

    热气腾腾的面条,配上刚炒的韭菜鸡蛋,简单却温馨。

    苏玉珍在那边大口吃着面条。

    苏玉芬则是正给两个孩子分面条,见父亲和叔叔回来,连忙起身盛饭。

    "怎么这么快回来了?我还想着给你们送过去呢!"

    王秀兰一边收拾,一边问道。

    "嗯,都卖没了!"

    苏建国把全聚德的订单说了,全家人都惊喜不已。

    苏建军接过自家大嫂送过来的一大碗面条。

    呼噜呼噜地的吃了起来。

    吃到一般,苏建军忽然想到了什么。

    他放下碗,眉头微皱。

    "哥,我有个事儿想跟你说。"

    "什么事?"

    苏建国也是坐上桌,夹了一筷子韭菜鸡蛋。

    "咱们大棚里的菜,虽然现在长势不错,但按这个速度卖下去,最多再有一个月就见底了。"

    苏建军忧心忡忡地说。

    "到时候马上过年了,正是卖菜的好时候,可咱们没菜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赚钱机会吗?"

    苏建国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

    弟弟说得对,这个问题他其实也想过。

    现在店里生意火爆,但货源确实是个隐患。

    "你说得对。"

    苏建国放下筷子,认真思考着。

    "大棚的产量有限,而且反季节种植风险大,万一遇到寒流"

    "爸。"

    苏玉芬插话道。

    "咱们是不是该想办法扩大种植?或者找别的村合作?"

    苏建国摇摇头。

    "倒是可以扩建大棚,咱们有经验,重复搞出来不难,只是,现在店面太忙,我根本抽不出来时间。。"

    他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

    "倒是有个想法。"

    全家人都不由自主地凑近了些。

    "现在店里生意好,但咱们人手太紧张。我天天在店里盯着,根本没时间想别的。"

    苏建国解释道。

    "我打算招几个帮手,让你妈主要负责收钱,其他人负责称重、打包。这样我就能腾出手来,想想怎么解决货源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主意好!"

    王秀兰赞同道。

    "这几天我收钱都忙不过来,有时候人多,手忙脚乱的。"

    "招人好是好,可上哪儿找可靠的人呢?"

    苏建军提出疑问。

    苏建国微微一笑。

    "街道办。现在政府鼓励个体经营,街道办有专门的就业服务,肯定有合适的人选。"

    谁知道,就在这时,一个细弱但清晰的声音响起。

    "那个,我也能干。"

    全家人齐刷刷转头,惊讶地看着突然开口的苏玉珍。。

    "你说什么?"

    苏建国怀疑自己听错了。

    苏玉珍深吸一口气。

    "我说,我可以去店里干活。"

    苏建国"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哎哟,咱们家大小姐要干活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苏玉珍的脸瞬间通红,但还是认真道。

    "我真能干,我上过高中,会算账,也能招呼客人。反正我现在也没事做"

    闻言,苏建国开始上下打量着小女儿,眉头皱得更紧了。

    自家这小女儿,就从来没让他省心过。

    这突如其来的想要干活,属实让苏建国有些摸不到头脑。

    就在这时,苏玉芬突然开口。

    "爹,让玉珍试试吧。"

    苏建国诧异地看向大女儿。

    "玉芬,你"

    "我可以把大毛二毛带到店里。"

    苏玉芬想了想继续道。

    "白天做完豆腐,我就能去店里帮忙。玉珍有我在旁边照应着,出不了大错。"

    苏建国摸着下巴上的胡茬,陷入思考。

    自家小女儿在家一直养着,也不是个事儿,倒不如让她试试。

    终于,苏建国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行吧。"

    他看着小女儿,眼神严厉。

    "不过我有条件。"

    苏玉珍紧张地坐直了身子。

    "第一,这是正经活计,不是闹着玩的。每天必须按时到店,不能迟到早退。"

    苏玉珍连连点头。

    "第二,你要好好学,怎么招呼客人,怎么算账。一个月内必须都学会。"

    "我一定好好学!"

    苏玉珍的声音很是激动。

    苏建国伸出三根手指。

    "第三,试用期一个月。干得好,一个月给你开十块钱工资。干不好"

    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

    "你就回家待着,别给我添乱。"

    "十块?"

    苏玉珍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失言,赶紧闭上嘴。

    她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国营商店的售货员一个月有十八块呢。

    苏建国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怎么,嫌少?你知道现在多少人找不到工作吗?"

    苏玉芬赶紧打圆场。

    "爹,玉珍不是那个意思。十块挺好的,刚开始嘛。"

    苏玉珍低下头,声音细如蚊呐。

    "我知道了,爹。"

    苏建国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转向大女儿。

    "玉芬,从明天开始,你就专心做豆腐,店里也不用去了,到时候让人把豆腐拉过去就行,你白天就在家看孩子就行。。"

    "啊?爹?"

    苏玉芬有些震惊。。

    苏建国却是无所谓的摆摆手。

    “毕竟大毛二毛还小,无非就是多招个人的事儿。”

    知道自家爹是心疼自己,苏玉芬眼角有些丝润。

    事情就这么决定,众人继续开吃。

    吃完饭。

    苏建国送走了苏建军。

    自己则披上外套推着自行车出了门。

    他要去街道办,解决店铺人手问题。

    街道办离得不远,苏建国骑着自行车,一会就到了。

    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街道办门前还是有不少人在排队处理事情。

    苏建国没有排队,直接走了进去,在一个个办公室中,找到了自己要找的。

    他敲了敲挂着"就业服务"牌子的门。

    "请进。"

    里面传来一个女声。

    推门进去,一个约莫三十出头的女干部正在整理文件。

    她抬头看见苏建国,微笑着问。

    "同志,有什么事吗?"

    "您好,我是东单市场'苏记蔬菜行'的老板,姓苏。"

    苏建国自我介绍道。

    "店里生意忙不过来,想招几个员工,想问问街道办能不能帮忙推荐。"

    女干部一听,立刻热情地站起来。

    "苏老板快请坐!现在上面大力支持个体经济发展,你们能提供就业岗位,我们当然要全力配合。"

    她给苏建国倒了杯热水,然后从文件柜里拿出一叠资料。

    "这些都是我们辖区待业青年的档案,您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苏建国仔细翻阅着这些档案。

    大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中学毕业没考上大学的,也有从农村回城的知青。

    他特别留意那些评价中写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

    "这个叫王丽的小姑娘怎么样?"

    女干部指着一份档案说。

    "高中毕业,在家待业半年了,街道组织的义务劳动每次都积极参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