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1章 直抵天听
    吉普车碾过最后一段碎石路,停在军区后勤处仓库前时,方稷的衬衫后背已经湿透。父亲方振国率先下车,军靴踏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跟我来。"

    仓库铁门缓缓开启的吱呀声在夜色中格外刺耳。方稷紧跟着父亲,穿过堆满麻袋的通道,空气中弥漫着陈米和防潮剂的气味。最里间的灯泡瓦数很低,在灰尘中晕出昏黄的光圈,照出桌前穿深灰中山装的老者轮廓。

    "首长。"父亲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人带来了。"

    老者抬头时,方稷瞬间认出这是省报头版常出现的面孔——省委副书记兼省长赵耕野,主管全省农业工作。老人左眉上方的疤痕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那是抗战时期留下的。

    "材料。"赵省长开门见山,声音像砂纸般粗粝。

    方稷从贴身处取出油纸包,双手递上。包裹打开时,几粒蓝灰色的麦种滚落在斑驳的桌面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就这点?"赵省长用指甲拨弄着种子。

    "这是额尔古纳河野生麦的原始种。"方稷的嗓音发紧,"郑怀山教授花了十二年选育的第七代杂交种,能在ph值85的土壤正常生长。"

    老者突然抬眼,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数据。"

    方稷立即展开三页手写材料。纸页已经泛黄,边角处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但表格中的数字依然清晰可辨——那是郑国栋连夜誊抄的父亲笔记。

    "有意思。"赵省长的手指停在某个数据上,"这个越冬存活率"

    "927。"方稷迅速接话,"比现有品种高四倍。如果配合我们设计的垄沟种植法,黄淮海盐碱地至少能增产"

    "我不要估计,敢用党性担保吗?"

    仓库顶棚的灰尘簌簌落下。方稷看见父亲绷紧的下颌线,也看见阴影里不知何时多了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埋头记录着什么。他深吸一口气,前世记忆如潮水涌来——那些九十年代才被重视的盐碱地,那些因耽误了二十年而荒废的农田

    "我以党员名义担保。"方稷听见自己的声音在仓库里回荡,"若推广失败,愿接受任何处分。"

    赵省长与父亲交换了个眼神。老者突然转向阴影:"都记下了?"

    眼镜青年上前两步,方稷这才注意到他胸前别着新华社的记者证:"首长,内参今晚就发,直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方稷的指尖突然发麻——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将直达最高决策层!

    "小方同志。"赵省长突然换了语气,像长辈般温和,"你爷爷身体还好?"

    "还还好。"方稷一时没反应过来。

    "五八年那会儿,我跟着老首长在河南搞调研。"老者从抽屉取出个铁皮盒,推过来,"这个拿回去给你们李教授。"

    "好的"

    "回去告诉你爷爷。"赵省长打断他,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冬星亮了。"

    吉普车驶离仓库时,东方已经泛白。父亲破天荒地递来支"大前门",方稷接过时发现自己的手指在微微发抖。

    "恨我吗?"父亲划亮火柴,火光瞬间照亮他眼角的皱纹。

    方稷摇头,烟气呛得他咳嗽起来。透过车窗,他看见晨雾中的早市已经开始摆摊,排队买豆浆的人们呵出的白气连成一片。

    "五九年我在甘肃驻防。"父亲突然说,"亲眼见过浮夸风"方向盘在他手中发出轻微的吱嘎声,"一个生产队饿死二十七口人,上报的产量却翻了三番。"

    方稷默然。前世的农业史教材里,那三年被称作"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你爷爷说你比我更像他。"

    农科院的大门出现在视野里时,父亲才又开口:"郑怀山下周回京。"见方稷要说话,他抬手制止,"绝对保密,冬星计划继续。"

    锅炉房的秘密会议从午夜持续到凌晨。当方稷转达完消息,周技师"咣当"一声站起来,假腿撞翻了板凳:"我就知道老郑没事!"

    "小声点!"李教授急忙去捂他的嘴,自己却笑得露出缺牙,"这下好了,光明正大"

    "不行。"方稷压低声音,"要绝对保密,所长都不能知道。"

    陈雪往炉膛里添了铲煤,火光将她年轻的脸庞映得通红:"试验还分两组?"

    "嗯。"方稷用火钳在地上画图,"明面继续常规育种,暗地推进冬星。"他环视众人,"风险很大,想退出的"

    "屁话!"李教授啐了一口,"最坏不过去牛棚和老郑做伴!"

    统计员王大姐突然掏出手帕包着的粮票:"给老郑带点桃酥,他爱吃甜的。"粗糙的手指抹了下眼角,"那年我闺女肺炎,他省下半斤白糖票"

    方稷的视线模糊了。锅炉"咕咚"的响声里,他想起前世在农大档案室看到的郑怀山照片——那张贴在平反文件上的黑白照,拍摄于去世前三天的病床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有个消息。"方稷从怀里取出铁皮盒,"赵省长给您的。"

    李教授接过一看,突然红了眼眶:"老赵还记着"他颤抖着打开盒子,"五九年考察组里,就他偷偷给我们塞过糖。"

    六颗奶糖在众人手中传递,没人舍得吃。最后传回方稷手里时,他郑重地包好:"等郑教授回来,一起。"

    散会时天已微明。方稷独自留在锅炉房,将最后一点资料焚毁。

    两天后。

    "方工!"陈雪突然推门而入,"所长找你!"

    所长办公室的气氛凝重如铁。王所长面前的茶杯已经凉了,杯底沉着几片舒展开的茶叶。

    "部里刚来电话。"他推过份文件,"调你去海南育种基地,明天出发。"

    方稷盯着调令上的公章——这分明是要把他支开!他刚要反驳,突然注意到所长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了三下,节奏与"冬星亮了"的暗号一致。

    "我服从安排。"方稷缓缓接过文件,"但试验数据"

    "小周跟你去。"所长突然提高声音,"热带作物研究所急需人手嘛!"

    方稷会意地点头。周技师是课题组里最擅长杂交育种的,这分明是给他们创造继续研究的机会。

    走出办公楼,春日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方稷在试验田边找到了郑国栋,他正弯腰检查麦苗,姿势与额尔古纳河畔的老人一模一样。

    "海南的调令。"方稷递过文件,"你怎么看?"

    郑国栋扫了一眼,嘴角微微扬起:"好地方,适合加代繁殖。"他拔起株麦苗,"带上这个,第七代杂交种。"

    方稷接过麦苗,发现根部裹着湿润的苔藓——这是最原始的保苗方法。阳光透过叶片,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影子,像一串密码。

    "郑教授他"

    "今早他给我打了电话。"郑国栋抬起头看着方稷,"他说谢谢你。还让我转达,告诉你爷爷,他种的胡杨发芽了。"

    方稷突然想起离村前夜,爷爷在军区大院墙角埋下的那粒胡杨种子——那是他从东北带回来的,说这种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

    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田垄上,与摇曳的麦影重叠在一起。

    方稷想起前世那个至死未能亲眼见到自己成果被认可的教授,又看看手中带着晨露的麦苗,突然觉得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完全不一样了。"他轻声说,将麦苗小心地包进手帕,"这次,我们都要亲眼看着星火燎原。"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