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声筒在大明疆域掀起信息革命时。】
【朱由检站在紫禁城城楼远眺。】
【深秋的官道上,满载货物的马车在马匹的嘶鸣声中缓慢前行。】
【赶车人挥鞭的声音在寒风里显得格外疲惫。】
【市井间,百姓推着独轮车汗流浃背。】
【为了运送几袋粮食,往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
【他注意到,即便有改良马车,长途运输仍依赖畜力。】
【一旦马匹疲累或遭遇疫病,物资周转便陷入瘫痪。】
【深夜,御书房烛火摇曳。】
【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章。】
【其中一份来自北直隶的加急文书让他眉头紧锁。】
【因马瘟肆虐,半数粮车停滞。】
【江南的丝绸也无法及时北运。】
【朱由检反复摩挲《天工开物》中“齿轮传动”的记载。】
【一个大胆构想在烛火中迸发。】
【制造无需畜力、仅靠人力驱动的远行之车。】
【次日早朝。】
【朱由检将那份奏章掷于龙案。】
【“北直隶粮车因马瘟停滞,江南丝绸无法北运,商贾受阻,百姓受苦!”】
【“朕问诸位,若能以人力替代畜力驱动车辆,可否解此困局?”】
【兵部尚书王化贞率先出列。】
【满脸震惊:“陛下!车靠马行乃千年铁律。”】
【“人力如何能驱动重车?”】
【“况且造车需耗费大量钢铁木材,国库本就紧张。”】
【“此想法实乃荒诞,望陛下三思!”】
【唯有工部侍郎孙元化上前一步。】
【拱手道:“陛下,臣曾与西洋传教士交流。”】
【“听闻他们有以人力踏动的器械,或许可作参考。”】
【“不过,若要将其化为可行之车,必然困难重重。”】
【朱由检目光如炬。】
【“困难?朕登基以来,哪件事没有困难?”】
【“只要能解百姓之困,再难也要一试!”】
【“即日起,在工部设立‘车械局’,全力研制人力驱动车!”】
【退朝后,朱由检立即来到工部。】
【车械局内聚集了京城最顶尖的木匠、铁匠与机械匠人。】
【他亲自绘制草图。】
【指着图纸上交错的齿轮与踏板。】
【“朕要造一辆车,人坐其中踩踏踏板。”】
【“通过齿轮传递力量,让车轮自行转动。”】
【老木匠刘福眯着眼端详图纸。】
【摇头叹息:“陛下,木料易损。”】
【“若做齿轮,怕是转不了几圈就会断裂。”】
【“铁制齿轮又太过沉重,安装在车上,人力如何带动得起来?”】
【铁匠赵猛也附和道:“陛下,打造精确的齿轮绝非易事。”】
【“我们连测量的工具都没有,如何保证每个齿牙大小一致?”】
【朱由检沉思片刻。】
【“用精钢淬火,增加硬度。”】
【“再以黄铜镶嵌咬合处,减少摩擦。”】
【“至于测量……即刻打造卡尺,精确测量每一处尺寸!”】
【“朕会每日来看进展,与你们一同攻克难关!”】
【研发初期。】
【团队尝试以传统木质车轮为基础,安装简易齿轮传动装置。】
【当第一个样品完成时。】
【朱由检不顾众人劝阻,亲自登车试验。】
【他用力踩踏踏板。】
【齿轮却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车轮仅转动半圈便卡住。】
【险些将他甩出车外。】
【赵猛脸色煞白,连忙跪地。】
【“陛下恕罪!是臣等技艺不精!”】
【朱由检稳住身形,却并未发怒。】
【“起来吧,失败乃成功之母。”】
【“去检查齿轮,定是齿距出了问题。”】
【果然,经检查发现,齿轮齿牙大小不一,无法精准咬合。】
【接下来的日子里,车械局陷入了漫长的试验与改进中。】
【在连续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二十六次重大失败。】
【某次测试时。】
【传动链条突然断裂。】
【飞溅的铁屑划伤了工匠陈二的手臂,鲜血直流。】
【消息传开,御史台立刻弹劾。】
【“陛下沉迷奇技,致工匠伤残,劳民伤财,望即刻停止此荒诞之举!”】
【朝堂上,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来。】
【御史大夫言辞激烈:“陛下贵为天子。”】
【“应专注治国安邦,而非将精力浪费在这些奇技淫巧上!”】
【朱由检却在朝堂上展示改良后的弹簧缓冲装置。】
【神色严肃:“伤亡乃革新之痛。”】
【“但若因此止步,百姓何时能免受畜力之限?”】
【“朕意已决,车械局研发不得中断!”】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夜。】
【年轻工匠吴明在调试时发现。】
【将垂直踏板改为倾斜角度,并增加联动杠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大幅提升踩踏效率。】
【他兴奋地连夜报告。】
【朱由检听闻后,披着蓑衣便赶往车械局。】
【当改良后的“神火轮”原型车在皇宫广场试运行时。】
【两名工匠交替踩踏。】
【车辆竟平稳行驶了百丈之远。】
【朱由检激动地抚掌大笑:“成了!”】
【“此车可载千斤,日行百里!”】
【为验证实用性,朱由检下旨进行实地测试。】
【一队士兵驾驶三辆“神火轮”,装载着粮食从京城出发。】
【沿官道向保定府行进。】
【途中遭遇泥泞路段。】
【车辆凭借宽大的铁制车轮顺利通过。】
【而随行的传统马车却深陷泥潭,苦苦挣扎。】
【十日后,当士兵们驾驶车辆返回时。】
【车轮磨损轻微,众人震惊不已。】
【亲眼目睹测试过程的户部尚书惊叹。】
【“若此车推广,每年在畜力上便可节省白银万两!”】
【消息传回朝堂。】
【内阁首辅温体仁难以置信:“人力驱动如此重车长途跋涉。”】
【“实乃千古未闻!”】
【但也有官员提出质疑:“此车虽好。”】
【“可制作复杂,成本高昂,如何普及?”】
【朱由检早有准备。】
【“朕已命人研究简化工艺,同时设立工坊,培训工匠。”】
【“先在漕运与驿站推广,待技术成熟,再向民间开放。”】
【首批车辆交付当日。】
【漕运使王大人围着“神火轮”反复打量。】
【满脸疑惑:“无马牵引,当真可行?”】
【当他亲眼目睹车辆满载货物轻松爬坡时。】
【不禁感叹:“有此神器,江南赋税可更快抵京。”】
【“漕运效率能提升数倍!”】
【然而,推广之路布满荆棘。】
【骡马行商会联名上书:“此车若普及。”】
【“万千马夫将失生计,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民间更传言“神火轮乃妖物,会吸人精气”。】
【山东某县甚至发生百姓聚众阻拦车辆通行事件。】
【朱由检听闻后,亲自主持“百城演示会”。】
【他命工匠在各地集市现场展示。】
【“诸位请看,一人之力可抵十马。”】
【“且无需草料喂养,不会染病!”】
【在济南的演示现场。】
【一位老车夫挤在人群中,满脸不屑。】
【“俺赶了一辈子车,没马能走?骗鬼呢!”】
【只见一名瘦弱的工匠坐上车。】
【轻轻踩踏踏板。】
【车辆缓缓启动。】
【载着千斤货物绕场一周。】
【老车夫瞪大了眼睛:“乖乖,这……这还真行!”】
【当百姓看到车中老者轻松踩踏踏板。】
【载着货物稳步前行时。】
【质疑声逐渐转为惊叹。】
【在扬州,盐商率先将“神火轮”用于盐运。】
【发现运输成本降低四成。】
【在山西,煤商利用其将煤炭更快运往各地。】
【铁匠铺里,工匠们日夜赶制齿轮零件。】
【酒馆中,说书人将“神火轮”的故事编成段子。】
【“皇上造神车,不用马不用牛,百姓省力笑开颜!”】
【一位走南闯北的商人感慨:“以前运货总怕马累倒。”】
【“现在有了这‘神火轮’,风雨无阻!”】
【随着“神火轮”的普及,大明的商路愈发繁荣。】
【以往因畜力不足难以开发的偏远地区,如今货物往来频繁。】
【驿站传递公文的效率提升三倍,边关军情可更快送达。】
【更令人惊喜的是,围绕“神火轮”的制造与维护。】
【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行当,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骡马行的从业者也逐渐转向相关产业。】
【朱由检站在午门之上,看着官道上穿梭的“神火轮”。】
【目光坚定:“这只是开始,朕还要让车跑上铁轨。”】
【“让大明的道路真正通江达海!”】
【而他不知道的是,这场人力驱动车的革新。】
【正悄然改变着大明的经济格局与社会面貌。】
【为古老的帝国注入新的活力。】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天幕中“神火轮”艰难起步的画面,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龙椅扶手上:“这朱由检,和咱当年打天下时一个脾气——认定的事,撞了南墙也要闯过去!”他眯起眼睛,想起自己领着兄弟啃树皮渡难关的日子,“没马就造不用马的车,好!当年咱缺兵器,不也从元军手里抢、自己造?”
刘伯温抚须沉吟,眉头微蹙:“陛下,此车虽利,但研发损耗钱粮,推广又动了骡马行的根基。需警惕既得利益者暗中使绊,更要防备民间流言惑众。”
徐达挠着后脑勺笑出声:“俺带兵最头疼的就是粮草车跟不上!要是有这‘神火轮’,士兵推着就能走,遇着烂泥地也不怕马陷进去,打仗都能多几分胜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