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9章 涌浪
    “涌浪之田”的建立,并非终点,而是更艰巨征程的起点。

    将克隆藻苗投入开放海域,如同将雏鸟推离温暖的巢穴,直面海洋的瞬息万变。

    凌疏影深知,量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这些脆弱的生命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并精准捕捉其适应与生长的每一个细节。

    海鹞则成了这片水下疆域最忠诚的哨兵与守护者。

    每一天,随着潮汐的涨落,海蚀洞的精细观测与礁盘藻田的实地巡查构成了两人雷打不动的核心日程。

    海蚀洞内,那五十多株“元老”藻苗,依旧是宝贵的参照系和基因库。

    凌疏影的观测更加精细化。

    她用鱼刺刻刀在碳化木片上记录的不再仅仅是宏观长势,青灵的视觉强化配合她自制的、利用透明水母囊和水晶碎片组合的“显微观测仪”,让她能深入细胞层面:

    测量叶绿体分布密度、记录细胞壁增厚速率、观察假根分支形态。

    每一次分蘖诱导的成功率、新生分蘖苗的健壮程度,都被详细记录,为礁盘上的量产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优化参数。

    海鹞则负责维护洞内环境的绝对稳定:定时更换缓冲包确保水温盐度恒定;

    加固防护罩阻挡新的入侵者;用最轻柔的动作清理附着在防护罩外壁的微型生物,确保光照通透。

    退潮时分,当礁盘重新裸露,便是“藻田巡检”的时刻。

    这成了海鹞的主场。

    她赤着脚,踩着湿滑的礁石,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每一寸附着基。

    她的经验与直觉在此刻发挥到极致:

    她手持锋利的鱼骨匕首和珊瑚石刮刀,精准地剔除那些试图附着在藻苗叶片或抢占附着基空间的藤壶幼体、小型螺类以及一些早期杂藻。

    动作快、准、狠,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轻柔,尽量避免扰动刚刚稳固的藻苗。

    对于被水流冲歪或堆积的藻苗,她会极其小心地用细藤签将其重新扶正、分散。

    仔细检查固定在礁盘上的每一根“营养缓释竹筒”。

    清除堵塞小孔的泥沙或藻类,确保海水能顺畅流入,内部的营养基丸能持续缓慢释放。

    根据凌疏影的指示,她还会定期打开竹筒顶部的活盖,添加新的营养基丸,确保养分的长期供给。

    海鹞敏锐的感官成了天然的生物传感器。

    她能通过海水的温度、味道、以及鱼虾蟹类的异常行为,提前感知到潜在的环境威胁——

    比如一股异常的暖流,或是远处可能带来污染的海水。

    一旦发现异常,她会立刻向凌疏影发出警报。

    量产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礁盘藻田建立的第三周,第一场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

    先是海鹞在巡检时发现,部分藻苗的叶片边缘出现了不规则的微小缺口,颜色也有些发白。

    “凌疏影!有虫子咬!”

    她的直觉极其准确。凌疏影借助简易显微仪观测,发现了一种极其微小的、近乎透明的片脚类生物——

    海虱的幼虫。

    它们数量庞大,正附着在藻苗叶片背面,用口器啃食叶肉组织。

    “物理清除效率太低,必须化学干预。”

    凌疏影当机立断。她利用青灵快速分析这种海虱幼虫的生理弱点,并结合岛上能找到的材料,紧急配制了“驱虱喷雾”:

    用高浓度柠檬汁混合捣碎的、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某种海岸灌木的汁液,再添加微量从毒海葵中谨慎提取的神经麻痹毒素,极低浓度,仅针对目标幼虫。

    海鹞利用中空的细茎杆,将这种混合液精准地喷洒到受侵染的藻苗区域。

    效果显着,海虱幼虫迅速脱落死亡,且对藻苗本身损伤极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几天后,礁盘边缘水流稍缓的区域,一片褐色的丝状藻类开始迅速蔓延,如同水中的霉菌,试图覆盖附着基和缠绕藻苗。

    这是具有极强竞争力的杂藻——网地藻。

    “这东西长得太快了!抢地方抢阳光!”海鹞焦急地报告。

    这一次,凌疏影没有选择直接杀伤,而是利用生态竞争原理。

    她指导海鹞在网地藻爆发区域周围,紧急移植了一批生长迅速、能分泌抑制物质的特定小型红藻。

    同时,调整了附近营养缓释竹筒的养分释放比例,增加了硅元素的比例,这样有利于目标基藻强化细胞壁,减少了氮元素,从而抑制网地藻生长。

    双管齐下,红藻的竞争和养分调控成功遏制了网地藻的扩张,保护了核心藻田。

    最严峻的挑战发生在一次暴雨之后。

    浑浊的陆地径流裹挟着泥沙和可能的陆地污染物,腐殖质过量、甚至可能有轻微的重金属离子,涌入近海,礁盘藻田首当其冲。

    海水变得浑浊,能见度下降,附着基和藻苗叶片上都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泥膜。

    “营养竹筒的小孔会被堵死的!绿点点也会被闷死!”海鹞忧心忡忡。

    凌疏影启动了应急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物理清洗,化学缓冲,生态优化。

    趁着退潮,两人用大量洁净海水和柔软的海草刷,轻柔地冲洗附着基和藻苗叶片,去除大部分淤泥。

    事后,凌疏影配制了高浓度的活性炭-珊瑚粉混合悬浊液,由海鹞潜入水下,均匀泼洒在藻田区域。

    活性炭吸附可能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珊瑚粉则提供钙离子,帮助稳定水体ph值,并促进藻苗自身分泌保护性胶质。

    最后根据青灵的数据方案,凌疏影在营养缓释竹筒的配方中临时加入了更高比例的活性炭粉末和能络合重金属离子的特定海藻提取物,通过缓释系统持续净化藻田微环境。

    这场突如其来的“泥雨”污染,如同一场高压淬炼。

    当浑浊退去,海水重新变得清澈,两人惊喜地发现,大部分藻苗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生长停滞,但并未出现大规模死亡或明显病变。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藻田靠近外缘、受水流冲击较强、相对“贫瘠”的几处附着基上,有几株藻苗展现出了惊人的恢复力和适应性!

    它们的叶片颜色比其他同类更深,蓝绿色调更明显,叶片明显更厚实坚韧,假根也异常发达,牢牢抓住附着基,甚至在泥膜覆盖后也保持了相对良好的状态。

    “看这几株!真结实!”海鹞指着它们,语气充满赞叹。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宝贵的观测和数据采集机会。

    凌疏影的“实验日志”碳化木片堆积得越来越高,上面用鱼刺笔蘸着耐水的鱼血混合碳粉制成的“墨水”,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谱和推论:

    生长图谱详细记录了每一批克隆藻苗从定植到遭遇灾害、再到恢复的个体生长曲线,包含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假根分支数量及长度。

    通过对比,清晰地量化了灾害对不同位置、不同初始状态藻苗的影响程度。那几株在污染中表现优异的“健壮株”数据被特别标注。

    凌疏影还结合海鹞的感官报告和青灵的实时监测,建立了礁盘藻田微环境参数,如水温、盐度、光照强度、水流速度、营养粒子浓度等数据的波动模型。

    记录了网地藻爆发、泥雨污染等事件前后各项参数的变化及藻田的响应时间与恢复能力。

    这为未来选择更合适的藻田位置和设计更鲁棒的系统提供了关键依据。

    关于抗逆性分析,灾害成了最好的压力测试。

    凌疏影重点分析了藻苗对不同胁迫的耐受阈值和应对机制,如面对生物侵害、营养竞争、物理覆盖、化学污染等情况下,藻苗加厚细胞壁、加速假根生长、分泌保护物质的量化分析。

    那几株“健壮株”在各项抗逆性指标上都显着优于平均值,其数据被单独列出,进行深度剖析。

    系统效能评估则详细评估了“天然附着基+营养缓释竹筒”系统的实际效能。

    记录了不同附着基材料上藻苗的附着牢固度、生长差异;分析了营养缓释的速率、范围以及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有效性;

    总结了系统在应对灾害时表现出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短板,如竹筒孔洞易堵塞问题。

    在经历了虫害、竞争、污染的层层淬炼后,时间也悄然流逝。

    当礁盘上的克隆藻苗稳定生长超过八周,青灵的推演模型和凌疏影积累的海量数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量产的第一阶段目标,已宣告达成!

    选定的六十多株克隆体,最终成功定植并存活下来的有五十一株。

    它们已不再是当初稚嫩的分蘖苗。

    每一株都如同微缩的绿色雕塑,牢牢扎根于贝壳或浮石之上。

    主茎坚韧挺拔,呈现出深沉的蓝绿色泽。

    叶片宽厚肥硕,边缘的锯齿结构清晰有力,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晶莹的胶质层,这是它们自身分泌的天然保护膜。

    假根系统更是发达,如同白色的须网,不仅深入附着基的每一个缝隙,甚至有些已经延伸出来,开始尝试锚定下方的礁石本体!

    整片藻田在清澈的海水下,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微型森林,随着水流轻轻摇曳,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生物量积累达到了稳定平台期,基因表达谱高度一致且稳定,无不良变异。

    青灵的分析显示,它们的组织内储存了高浓度的、结构稳定的多糖和蛋白质——

    这正是凌疏影培育基藻的核心目标:高产、稳定、富含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质原料”。

    它们是合格的“元藻”,是进行下一轮培育、将其转化为各类可食用粮食藻的完美基石!

    凌疏影站在齐膝深的海水中,凝望着眼前这片由她和海鹞亲手缔造、历经磨难终于站稳脚跟的绿色丰碑。

    海鹞在她身边,兴奋地用脚轻轻拨动着水流,看着那些随波舞动的厚实叶片,咧着嘴笑:

    “成了,咱们的绿点点,真的在海上种活了!硬气!”

    凌疏影没有立刻回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